深圳国际工业制造技术及设备展览会

2025.3.26-3.29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1-C75
小程序码
马上邀约◀
扫描二维码

公司简介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于2020年4月由工信部批复成立,是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致力于突破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构建贯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创新生态体系。 国创中心依托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运营,股东包括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等11家涵盖国立科研机构和医疗器械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同时与行业细分领域骨干企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等100余家单位,共同建设产业联盟和区域产业集群。 国创中心建立了创新与运营双轮驱动的企业化管理机制和体系,布局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先进治疗、医用材料、植介入器械、康复与健康信息等领域,聚焦关键技术、基础材料、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问题,与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体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通过持续探索,国创中心已经初步构建促进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品牌名称

精选展品

高性能医用导管

在泛血管介入器械领域,三层微导管作为药物球囊等关键介入器械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术中导丝通路的关键职责,是介入器械的核心部件,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介入导管对管壁厚度、腔体大小有着严苛要求,不仅需要管壁薄、腔体大,还要求具备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导丝通畅性。其中,薄壁微导管更是凭借其独特的薄壁设计,在满足介入手术对器械精细操作需求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对人体组织的损伤,极大地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度。 然而,目前国产品牌精密微导管发展面临挑战。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工艺尚不成熟,加之加工难度大、尺寸精度要求极高,国内现阶段尚无能够稳定生产医用级三层内管材料的设备,导致三层微导管基本依赖进口。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介入器械及球囊导管的制备。 在此背景下,开发微细精密医疗导管并实现国产化制备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介入器械的开发制造,还能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性。国创中心积极探索创新,设计定制了国产挤出成型设备,运用多层共挤技术,将多种性能满足使用安全与操作性要求的聚合物共挤成型,成功制备出多层薄壁导管材料。 国创中心研发的技术还能够制备出耐高压、顺应性可调的双层球囊料管。这种球囊料管在承受高压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确保球囊在扩张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其顺应性可根据实际手术需求进行调整,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病变部位的血管形态,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此外,该自研设备与技术能够实现不同材料的牢固结合,精准控制导管壁厚均匀度、同轴度和成型稳定性,可批量制备出符合介入导管机械力学性能要求的球囊内管及球囊料管,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国内介入器械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骨科关节用高性能增韧氧化铝陶瓷材料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加之国内关节植入渗透率偏低,以及关节集采落地的利好,关节置换市场潜力巨大。以人工髋关节为例,从安全性和耐用性来看,陶瓷类摩擦副由于耐磨性优良,生物相容性好,以及可能避免潜在的关节翻修需求等优点,占比不断攀升。目前,陶瓷类摩擦副占比超过85%,已成为市场主流。然而,国内市场上的陶瓷球头和陶瓷内衬均由德国CeramTec公司提供。其采购成本占整个人工髋关节的70~85%,整个产业链大多数的利润都被国外供应商赚取。我国处于被长期垄断的“卡脖子”局面。 国创中心联合相关领域两家实力公司进行三方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研产用”合力,努力突破陶瓷关节“卡脖子”局面。本项目目前已经实现重大突破,有望实现国产替代,突破技术垄断,构建产业链关键环节。髋关节陶瓷摩擦副的国产化替代将带动骨科植入市场的市场显著增长,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巨大。

可降解组织再生填充微球

可降解组织再生微球是注射再生填充针剂中的核心成分,“少女针”、“童颜针、“微晶瓷””的核心再生材料分别是聚己内酯微球(PCL)、聚乳酸微球(PLLA)、羟基磷灰石微球(CaHA),其生物相容性良好,不易引起炎症反应,植入人体后易塑形固定,具有“更安全、更自然、更长效、可量产”等优点,成为备受欢迎的高端升级填充材料。

全自动多重核酸检测系统

全集成全自动多重核酸检测系统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样本的核酸提取、纯化及PCR扩增的全封闭一体化检测流程,无需专业实验室和人工操作,有效降低气溶胶污染风险。该系统采用超声样本裂解、磁珠法核酸提取和多重PCR技术,同时快速、准确地检测多种目标基因,并适配拭子、痰液等多种复杂样本类型。系统具有仪器和耗材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结果可靠等特点,适用于大型医院、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等场景的的快速多重检测需求。

可穿戴式黄疸动态监测仪

新生儿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增长过快、过高可引起脑损伤,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障碍,特别严重者导致死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评估及预测,避免高胆红素引发的疾病后遗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可穿戴式黄疸监测仪首次实现了小型化、穿戴式的产品形态,在传统的蓝绿光双波段检测原理上进行创新拓展,通过先进算法使得黄疸监测更为稳定和准确。可穿戴式黄疸监测仪采用光学原理,小巧轻便,而且佩戴舒适,可从手机APP端实时监控婴幼儿的黄疸值,用于联合蓝光治疗设备形成自适应治疗系统,同时也可单独用于院端新生儿黄疸监测及居家监测,实现新生儿黄疸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几率。

青光眼早期诊断系列产品

1,角膜分析系统(角膜生物力学眼压计) 针对现有眼压测量设备限制条件多、误差较大、难以用于早期诊断的痛点,结合材料力学和结构学,关注不同患者的角膜特异性,通过动态分析的方法,准确测量出包括角膜模量和刚量在内的多项生物力学参数,一键式操作,修正眼压的测试模型,获得真实眼压值;同时将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多项青光眼风险因子相结合,建立起客观的青光眼风险指数。 2,连续眼压监测系统 在隐形眼镜中嵌入感应线圈,眼压改变会造成角膜形变,推动隐形眼镜内的感应线圈发生形变,导致线圈的共振频率改变。通过外部的天线系统加以接收和分析,转换为表征眼压。使用该产品,患者佩戴和校准后便可以离开医院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避免因在夜间被唤醒而造成的眼压改变。系统会自动进行24小时的眼压波动实时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准确捕捉真正的眼压峰值,并进行波动模式分析,辅助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

微创介入器械高端金属原材料平台

纳钛医疗是由国创中心孵化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之一,于2024年成功获得天使轮融资。纳钛医疗致力于成为国内唯一全金属医疗器械上游卡脖子技术平台,有能力成为全金属原料-半成品-成品加工的平台型公司。团队由十余年高端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专家团队组成,掌握纳米晶金属制造的核心工艺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建立高精度生产线,专注于微创介入器械上游关键金属原材料及零部件。 目前已完成镍钛合金等金属研发、设计、制造、加工,打破进口垄断,开发出高精度CDMO产线(单个起定制),为介入器提供高精度高性能金属原材料及零部件。已具备量产能力,实现高精度金属丝/管加工成型技术突破,成功批量生产出医用级镍钛合金细丝及毛细管、纳米晶钛合金棒丝材、高强度不锈钢真直丝等产品,已向下游供货,可用于制备微创介入器械如导丝、支架、封堵器,心脏瓣膜等产品。

主营产品

加快突破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创中心面向国家战略,布局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先进治疗、医用材料、植介入器械、康复与健康信息等领域,与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体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与产业转化。研制的首个国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CMO设备和耗材套包,一举填补了国内长期空白;研发的全球首台5.0T人体全身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首次实现了超高场磁共振全身临床成像。在国创中心带动下,国内一批龙头医疗器械企业加快创新技术布局,一批“专精特新”医疗器械企业加速集聚发展,深圳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向全球医疗器械高地迈进。

应用行业

  • 医疗器械制造、生物科技
Baidu
map